close

轉貼於

http://blog.udn.com/niennien1234/4739886

 

看到政論節目談年終獎金該發多少的議題,就讓我想到何不以『錢』為題材,寫一篇文章省思呢?年終獎金就是在比錢多錢少,再比有錢沒錢,老闆賺愈多,理應付出更多,有錢的多給錢,沒錢的少花錢,就像二代健保制度一樣,這才是社會正義與公道。

內容:

這個年頭有個說法,『有錢就是王道』,以前我們有很多口頭禪與俗語,例如『有錢能使鬼推磨』、『錢不是萬能,但沒錢萬事不能。』、 『有錢辦生,無錢辦死。』(台語)...都在呼應『有錢真好』,想必古今中外也沒人反對這個說法。

『有錢能使鬼推磨』出自晉魯褒的『錢神論』,原文是『有錢可使鬼,而況於人乎!死生無命,富貴在錢 . . . . . .。 』,英譯是:『money can buy the devil himself 』,而這句話也被創意成一個玩具,幫人紓壓,影片如下:

 

『有錢會愈來愈有錢』,是現代這個社會裡,被驗證的結果,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因為『有錢』才可以投資理財,才可以炒股炒房地產,錢才會滾錢,而且暢銷書作家哈福‧艾克也說『有錢的人,與你想的不一樣。』,這本書變成沒錢人想變有錢人的聖經,開始過學習有錢人的思維,還用心修改心裡的那一張『金錢藍圖』,每一個人都想變有錢,有錢還要更有錢,這就是『金錢遊戲』的台灣社會狂想曲。

『有錢』是一個價值的追求,50年代時候民眾透過節儉變成有錢,到了70年代民眾透過儲蓄累積財富,而現在呢?有人說,拒絕物質誘惑往心靈及知識層面修為,才能留住『金錢』,但更多人卻是透過金錢複製金錢,有何差別呢?前者操之在我,長期規劃風險及獲利低,後者操之在大環境,短期操作風險及獲利極高,這就是多元追求金錢的價值觀,也是決定社會的經濟型態及人文及知識經濟興衰,如果在台灣,我們出現很多有錢的知識盲,這應該不是先進國家的趨勢,如果台灣的人文環境與知識經濟反而是沒錢的人去消費與創造出來的(例如有錢的人買書及文化活動率低等等),有錢的人反而助長了另一種有錢文化,那絕對不是台灣社會之福。

既然『有錢會愈來愈有錢』,但『沒錢會愈來愈沒錢』嗎?俗諺說:『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這是過去對社會階級流動停滯及固定的說法,陳水扁三級貧戶當上總統,孫運璿拾糞小孩萬人敬仰,現任的吳清基教育部長也是貧戶出身努力有成,過去可以透過拼命讀書飛黃騰達往社會上層流動的機會及場域似乎變得愈來愈窄,現在的教育政策讓富裕孩比較有機會得到更多的資源與出路,例如多元入學讓富裕童有更多贏的本事與機會,窮小孩能在課業外才藝表現的機會不多;一綱多本讓有專門家教的小孩,及可以選擇貴族學校優良師資的富家庭,比窮家庭比較有更多的競爭優勢;未來若採明星學區的制度,窮家庭勢必住不起都會,與明星學校一定愈來愈遠,諸如此類既定的教育政策方向,讓窮小孩想出人頭地愈來愈難,台灣雖然已經建構常態分班的制度,但校長及老師能不能真的從常態編班的精神思考教育本質,如果還是延續升學主義下的思維,富家庭可以支付所有的正常學習外附加支出,窮家庭卻無能為力,想靠努力求學獲得社會財富階級的平反,已經愈來愈不可能。

從小筆者的父親就告誡我,要努力讀書當個醫生才能出人頭地,因為,父親的年代『行醫』是驕傲及致富的行業,筆者的職業讓父親失望了,現在,換成我有小孩,父親有了孫子,父親這時候仍然還是告誡我,小孩要督促他好好讀書,未來才有出息,這時候已經不是談要當醫生,而是叮嚀要選擇『學以致用』的科系,退而求其次,因為有些科系出來還是沒頭路,而父親最擔心的就是孫子輩要去中國找職業,因為父親一直認為,台灣的人才競爭太激烈,失業的情況會愈來愈多。

台灣的現況是如果努力讀到博士,博士生就一定可以找到好工作嗎?答案是未必,好工作都未必了,更何況要有錢,即使順利擔任教職,有了社會身分地位,但還是不會很有錢。

怎麼樣的人會很有錢?

出身富家庭或權貴家世的人一定有錢,因為錢可以滾錢,錢可以換得權,權又可繼續換得權,權最後還可以再兌換錢,有錢出國留學學有專精回國繼承家業,有權上一代交棒下一代接棒,旁邊有無數忠誠家臣可以輔佐事業或權勢。

懂得財務投資的人一定有錢,玩股票或投資房地產等等獲利的人,雖風險大卻換來錢財滾滾。

白手還可以起家嗎?

美國富比士雜誌,日前分析了全球678名最有錢的白手起家富豪,列出了一些他們成為超級億萬富豪的秘訣,結果發現白手起家要素包括:愛冒險的男性、名校畢業、公司上過市、曾經失敗再站起來、二次大戰嬰兒潮世代等等,而且最多的富豪住在中國及美國,其中,18%的美國白手起家富豪中,有48人拿的是常春藤大學學位,當中哈佛最多,其次是賓州大學和耶魯大學。


全球富豪白手起家的故事或許有點遠,在台灣的情況呢?台灣白手起家的企業,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郭台銘、王永慶、蔡萬霖、許文龍等等,學歷不高但社會學分修的很透徹,但現在的社會結構,還能產生這些了不得的人物嗎?白手起家的定義應該是不靠家庭的經濟基礎,也沒有娶或嫁給有錢人,仔細觀察現在的社會浮世錄,不就是家族第二代的風華場域,也到處可見嫁娶有錢人的翻身階梯嗎?年輕人想變有錢?有什麼捷徑?讀書可行嗎?名校這麼容易進入嗎?進入職場打拼從基層做起,需要多久才能變有錢?要有錢就必須從風險高的路徑去規劃,所以,想賺錢的齊聚一堂,五花八門賺錢術都出籠了,懂理財的專家或名嘴很吃香,因為台灣的民眾需要有人教他們怎麼一夜致富?怎麼累積財富存摺?

坊間的理財致富術或是閱讀企業白手起家的故事,只是一種短暫心理安慰劑或是振作藥方,回到現實生活裡,有人就會抱怨,『不是之前就有錢,或是點了有錢鴛鴦譜,很難從沒錢變有錢。』

臉書創辦人祖克伯或是Google創辦人布林及佩吉,前者曾就讀哈佛,後者是史丹佛名校,影響全球人的網路思維,網路世界有個定律,就是梅特卡夫定律,網路的價值與聯網的用戶數的平方成正比,只要達到必要的用戶規模,它的價值將會呈爆炸性增長。換句話說,有錢的愈來愈有錢,在網路世界就是如此,只要達到有錢的門檻,就能變成暴發戶,愈來愈有錢。

如果你是沒錢的小子,要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回到五十年代或是七十年代採儲蓄或節儉觀念累積財富,不是沒有可能,而是時間太長,必須對抗太多物質環境及生活享受的誘惑,還有,當有家庭產生後,您還要適應與滿足家庭成員對金錢價值的需求,沒錢無法幫助小孩多元競爭,沒錢無法參與社會交際互動,沒錢變成社會的另一種下層階級,即使您有正義感、正確價值觀或高貴情操,但沒錢會讓您無法堅持底線,成為另一種憤世嫉俗的社會邊緣人。


『有錢繼續有錢,沒錢的繼續沒錢!』不是一篇文章標題,而是拋磚引玉,值得您省思的課題。

另外,有錢能使鬼推磨,您認同嗎?那改一個字,有權能使鬼推磨,您的意見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xoxox987 的頭像
    oxoxox987

    圈圈差差的地盤

    oxoxox98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